对于洋河股份近年来的成功,外界有过很多种猜想。而在洋河人自己的心目中,洋河股份长久以来坚持的“繁琐“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。在一般人看来,“繁带来的是一种机构冗长、效率低下的感觉。然而,洋河股份却一直对一种“繁琐”情有独钟。据洋河股份有关部门介绍,一批洋河酒的面市要经过至少18个人签字,还有经过100多项地下水检测,24道关口把关。记者曾经询问洋河股份的技术员工:“这样‘繁琐’有必要吗?”,得到的回答是:“我们需要这种’繁琐’”,或许这就是洋河股份品质保障力的根本。
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
进厂粮食原料要检测指标超过22项,酿酒用的地下水要检测100多项,酒曲一般只检测4项却要自己再增加8项,酒瓶的卫生指标要按照欧盟标准细细检测。200多人的检验队伍从事产品全过程质量把关,从原材料进厂到酿造、制曲、包装,在各个节点上都设有专职检验人员和复核人员,不放过每一个细节。洋河酒厂对质量管控有近乎苛刻的要求。
在洋河,酒体研发是技术中心的事儿,但质量部对技术中心的酒体研发实施考核、打分甚至一票否决,掌握着产品质量上的“生杀大权”。产品出厂实行“谁检验谁签字,谁复核谁签字,谁品评谁签字,谁验证谁签字,谁放行谁签字”的原则,整个检验过程中不仅要看检验数据,还要跟上一批进行比对,跟标准进行比对,坚决杜绝一切不合格因素进入生产环节,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系统性的质量安全与稳定。
源头管控,“越位”到供应商
不仅在自身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孜孜以求,严格把关,洋河的质量管控还“越位”延伸到供应商企业的质量管理上。
在供货商的选择上,把关近乎苛刻。在洋河,质量标准分为两个体系,一个是通用的行业标准,还有一个便是洋河自己的企业标准,它往往比行业标准更为严格。常常有供货商抱怨洋河不近人情,制定的标准让他们苦不堪言,但就如质量部负责人所说,如果没有合格的材料,再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也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。
很多年来洋河一直致力于源头管理原则,对供应商进行严格分类、分级管理、定期评审,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情况,洋河质量部都有权采取暂停处理。其中,一些关键的原材料,洋河还把管控延伸到供应商的供应商。
“只要是洋河酒厂的合格供应商,再到其他酒厂都可以免予审核”,很多洋河的供应商都这样说。洋河对于质量控制的细致、严苛程度在业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。
科技支撑,精细化管理
标准定的再严格,不能执行到位一切等于零。洋河酒厂在历次国家、省、市抽检中无一例不合格项,这个神话还得益于两个方面:
一是洋河在白酒行业首家整合了五大体系,即ISO9001、ISO14001、ISO22000、ISO18001以及更为先进的六西格玛管理,前四项早在2003年时就一次性通过了。
二是洋河建立起了多个规范化的实验室、检验室,并且成为行业内引进国内外现代化检测设备最多最先进的企业之一。对于洋河科技上的领先性,造访过几乎所有酒厂的中国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给出评价说:洋河那些仪器设备在国内同行业中属于最先进的,而且很多是别人根本没有的,这是我们搞研究的人梦寐以求的尖端科技。
整天面对着一大堆的标准和一大片的各种仪器设备,这样的工作不觉得繁琐枯燥吗?洋河质量部的一位负责人笑着说,这的确不是一个有想象力的职业,作为企业,洋河是一个追求品质的完美主义者,如果没有这一大堆的标准和一大片的各种仪器设备,洋河的产品质量与安全当如何保证?大家长期按标准、按规范执行,习惯就成自然了。
近乎苛刻的各种检查、标准让洋河股份的生产流程变得“繁琐”起来,然而也正是这种“繁琐”才使得“洋河蓝色经典”能够风靡全国,在全国范围内引起“蓝色风暴”,异军突起,成就洋河的辉煌,希望这种“繁琐”能够一直持续下去。